2024-06-30

從外遇洞察人心》重建信任必看的6大行為指標,識破外遇者「誠實面對」還是「逃避責任」!諮商心理師林萃芬犀利剖析

當一對夫妻走過外遇這道坎,重新找回彼此的信任和親密感,卻發現一股揮之不去的陰影仍在內心深處徘徊不去。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跟隨林萃芬專業諮商心理師的觀點,深入探討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她的新書《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中提到了一個觀點,當雙方關係變好,受傷者更會恐懼伴侶未來再度外遇,會有這樣的感覺和想法很正常,心靈受過重創後,難免會害怕再次經歷如此巨大的痛苦,身心已無法承受一絲一縷的苦痛。大部分受傷者都無法百分之百確定,伴侶會不會再度隱瞞外遇的事實,分不清楚伴侶說的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過去幸福裡隱藏的,竟是如此殘酷的事實。在此,從過去的諮商經驗中,整理出「評估外遇者是否可以信任的行為指標」,或許可以觀察、印證看看。

■ 評估行為指標一:外遇者願不願意提出「愛的保證」

當一個人陷入外遇的漩渦中,常常會試圖為自己的出軌行為找藉口。他們會說:「我沒有去找他,是他來找我的。」彷彿這樣就能減輕自己的罪惡感。他們會輕描淡寫地說:「逢場作戲,沒有什麼大不了。」好像這只是一場無傷大雅的遊戲。有些人甚至會說:「我對她沒有感情,只有同情。」彷彿同情就能成為出軌的理由。

還有些人會自欺欺人地說:「我沒有認真談感情,玩一玩就會回來。」彷彿這樣就能減輕對另一半的傷害。他們會安慰自己:「另一半不知道,就不會有傷害。」殊不知,欺騙和背叛本身就是一種傷害。當被要求結束外遇時,他們會說:「給我一點時間處理,總不能說斷就斷。」彷彿這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而不是一個需要立即採取行動的錯誤。

最令人感到無奈的是,有些人會說:「我每天都在拒絕誘惑,但我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彷彿他們是受害者,而不是加害者。當外遇者將所有的心理能量都用於合理化自己的出軌行為時,他們就沒有能量去真正瞭解自己,去反思自己的行為,去做出改變。這是一個危險的循環,只會讓他們越陷越深,直到一切都無可挽回。

■ 評估行為指標二:外遇者「說的」跟「做的」是否一致

當外遇者將所有的心理能量都投入到消滅證據和掩蓋行蹤時,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他們已經習慣了說謊,這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當外遇被發現後,他們會更加努力地隱藏事實,試圖掩蓋自己的錯誤。在這個時候,外遇者常常會對受傷的另一半說一些甜言蜜語,例如:「我會愛你一輩子。」「我絕不會再犯。」「你相信我,保證已經斷乾淨。」但是,這些話語往往只是為了取信於受傷者,並不一定代表真心。

在諮商的過程中,我發現外遇者越是用「絕對」的語氣來保證和發誓,就越表示他們想要取信於受傷者。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評估外遇者的行為,看他們的行為是朝著「結束關係」還是「發展關係」的方向走。如果他們的「說的」和「做的」不一致,那麼「做的」往往更可信。畢竟,行動勝於言語。如果外遇者真的想要挽回另一半的信任,就需要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決心。只有當他們的行為與言語一致時,才能真正重建信任,修復關係。

■ 評估行為指標三:外遇者的心力放在「保護自己不受傷」

當外遇事實被揭發後,許多外遇者為了保護自己的自尊,常常會口出惡言。他們會質問受傷的另一半:「你憑什麼查我的行蹤。」彷彿另一半沒有權利知道真相。他們會指責另一半:「你沒有資格看我的手機,你侵犯了我的隱私。」好像隱私比誠實和忠誠更加重要。有些外遇者甚至會對另一半說:「你做什麼努力都沒有用。」彷彿修復關係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他們會用「老夫老妻就是這樣,有什麼好查的。」來敷衍另一半的疑問,彷彿出軌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更有甚者,他們會說:「跟你在一起,我就像是行屍走肉一樣。」這樣的話語不僅傷害了另一半,也顯示出外遇者對感情的不尊重。

當外遇者將所有的心力都放在保護自己時,他們就不會去真正瞭解自己的狀態,去反思自己的行為。這樣的態度只會增加再度情感出軌的可能性,因為他們沒有從錯誤中學到教訓,沒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作為受傷的另一半,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需要堅定自己的立場,不要被外遇者的惡言所影響。我們有權利知道真相,有權利要求對方誠實和忠誠。同時,我們也要鼓勵外遇者去正視自己的問題,去尋求改變的方法。只有當外遇者願意承擔責任,願意為修復關係而努力時,才有可能重建信任,重新開始。

■ 評估行為指標四:外遇者願不願意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當外遇事實被揭發後,外遇者若能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同時也留心受傷另一半的感受和需要,修復關係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這需要外遇者勇於面對自己的錯誤,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且以開放和誠懇的態度與另一半溝通。然而,現實情況往往並非如此。許多外遇者因為覺得自己理虧,為了避免衝突,會選擇壓抑自己的情緒,隱藏自己不舒服的感受。他們可能會表現得順從,甚至是卑微,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真的理解了自己的錯誤,也不代表他們真的願意為修復關係而努力。

長期處在愧疚和委屈的情緒中,對外遇者來說是一種折磨,但對修復親密關係來說也無益處。壓抑情緒只會讓問題越積越多,最終可能導致關係的破裂。外遇者需要學會正視自己的感受,學會以健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要,同時也要學會傾聽另一半的感受和需要。只有當雙方都願意坦誠相見,願意為了共同的未來而努力時,才有可能真正修復關係,重建信任。這需要勇氣,需要耐心,也需要愛。作為外遇者,如果你真的想要挽回另一半的信任,就要學會誠實,學會負責,學會溝通。這並不容易,但卻是通往幸福的必經之路。

■ 評估行為指標五:能不能耐心聆聽受傷者的痛苦

當外遇事實被揭發後,外遇者若只專注於自己的難熬感受,而無法體會受傷另一半的痛苦,那麼再度情感出軌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這是因為外遇者沒有真正理解自己行為的後果,沒有感同身受地體會到另一半的傷痛。在這個關鍵時刻,外遇者不妨誠實地問問自己幾個問題:外遇伴侶能不能體會你的痛苦?他們能不能覺察到自己的行為對你造成了多大的傷害?他們能不能聆聽你的想法,並且尊重與他們不同的看法?他們會不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自責和懊惱?

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就意味著外遇者是真心想要回到這段關係中,而不僅僅是想要安撫受傷者的情緒。這表示外遇者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願意傾聽另一半的感受,願意尊重另一半的想法。這是修復關係的重要基礎。反之,如果外遇者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或者是含糊其辭,那就說明他們可能還沒有真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還沒有準備好為修復關係而努力。在這種情況下,受傷的另一半需要謹慎考慮,是否還要給予外遇者機會。

■ 評估行為指標六:能不能誠實面對並且探索「自己外遇的原因」

當外遇事件被揭發後,許多外遇者都不願意談論自己的外遇經歷,也不願意深入探索自己為何會選擇外遇。他們逃避面對自己的真正問題,這樣做只會增加未來再次外遇的可能性。在諮商的過程中,我發現只有當外遇者能夠誠實地面對自己,才有可能誠實地面對伴侶。經歷外遇的衝擊後,如果外遇者連自己為何會外遇的原因都不清楚,對於自己的感情需求是什麼也不知道,也不關心彼此的親密互動模式,只是急著想要趕快翻頁,這就代表外遇者沒有進行內在的自我覺察。

當外遇者沒有從事件中學到任何教訓,那麼當他對受傷伴侶的罪惡感降低,或是吸引他外遇的誘因再次出現時,就很有可能再度發生外遇。這是因為外遇者沒有真正理解自己的問題所在,沒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沒有尋求改變的方法。作為受傷的伴侶,我們需要鼓勵外遇者誠實面對自己,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這可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卻是必要的。只有當外遇者願意正視自己的問題,並為之付出努力時,才有可能真正修復關係,重建信任。

The post 從外遇洞察人心》重建信任必看的6大行為指標,識破外遇者「誠實面對」還是「逃避責任」!諮商心理師林萃芬犀利剖析 appeared first on 民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