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0

響應2024世界海洋日 漁業署透過正確放流活動 喚醒國人海洋新認知

波新聞─李雲/新北市

為響應今(2024)年世界海洋日主題「喚醒新深度」(Awaken New Depths),並提升全民對永續漁業及資源保育的意識,漁業署於今(7)日在新北市萬里區野柳海王星碼頭附近海域舉辦「2024世界海洋日魚苗生態放流活動」,透過投入健康優質之種苗來增裕海洋資源,為海洋盡一份行動力,改變我們與海洋的關係。

漁業署說明,保育海洋生態與資源永續利用已成為重要課題。為此,漁業署與財團法人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提前於6月8日世界海洋日來臨前的今天,舉辦種苗生態放流活動。同時邀請新北市政府、交通部觀光署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中華民國全國漁會、萬里區漁會、金山區漁會、野柳國小、社團法人中華漁業漁船協會、新北市野柳海洋巡守隊共同參與,並在農業部黃昭欽政務次長的率領及示範下,與當地學校學童一同放流健康的黃錫鯛、布氏鯧鰺、川紋笛鯛、九孔及錦繡龍蝦等原生生態物種,讓學童在參與放流過程中,建立正向環境永續觀念,海洋教育從小紮根,喚起全民一起守護海洋。

黃昭欽政務次長於活動中表示,臺灣海洋生態與資源豐富多樣,透過種苗放流活動有助於海洋漁業資源繁殖復育,過去5年漁業署每年平均放流約1,279萬尾健康種苗,來增裕沿近海漁業資源提升海洋生產力,具有生態、生活、生產「三生」活化的外溢效果;此外,並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合作,以基因分子標識評估放流效益,評估確認部分野外捕撈之黃錫鯛、嘉鱲等經濟物種有40%以上來自放流種苗,顯見放流之正面效益。

漁業署進一步說明,放流應選擇符合放流地點原有分布之物種,另為利種苗適應當地環境,於放流前會調整養殖環境與放流海域水溫及鹽度相當,放流當下配合放流地點採取適當方式,如架設魚梯或以潛水方式,尋覓適合棲息環境放置,以提升放流效益;放流現場,亦須由取得教育訓練認證的海域放流權責人員指導下進行放流,以確保放流之正確性。

此外,為維護沿近海棲地環境與資源,漁業署每年辦理覆網清除工作,並與海巡署、地方政府執行巡護工作,落實責任漁業,讓種苗有安全及乾淨生活環境,同時樹立正確放流實踐的典範,落實「在對的時間及地點,用對的方式放流對的魚種」政策目標,讓海洋漁業資源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