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3

夏日「郵」科博 《郵說昆蟲》特展 細賞方寸之魅力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郵說昆蟲》特展6月24日開展,特展從學術領域及專業角度,剖析小小郵票在方寸之間,如何反映藝術美學、科學發展與社會變遷等,堪稱微縮版百科全書。開展記者會吸引了許多重量級研究學者及專家,科博館孫維新館長率先致詞,風趣地幽自己腳傷一默:「前幾天的日食大家都看到了嗎?日食是對太陽不好的事情,而我的英文姓名是Sun,所以那天就受傷了。」從小熱愛郵票的孫館長表示,科博館的昆蟲收藏不只在國內首屈一指,就連在亞洲也居於領先地位,這次《郵說昆蟲》特展不同於以往昆蟲展覽,別出心裁地從郵票角度出發,向觀眾介紹昆蟲的科學和奇妙。

協助提供展品的郵政博物館王君如館長表示,集郵有三益:怡情、益智、會友,即使如今網路發達,但每一張郵票的主題、圖案都充滿著故事。以《郵說昆蟲》特展為例,郵票圖案不只呈現昆蟲的特徵、型態,更述說著人與昆蟲之間的故事,希望透過展覽喚起社會大眾對集郵的熱情。

《郵說昆蟲》特展共有「成功適應」、「吐絲結繭」、「蜂言蜂語」、「人蚊大戰」及「人蟲共生」5個單元,展出世界各國數百枚昆蟲郵票、近百種昆蟲標本及蠶絲製品。身為第一屆臺灣科學節十大科普基地之一的「苗栗區農業改良場」,以其蠶絲與蜜蜂標本的技術聞名。此次特別提供專利作品「雙層蠶絲子母球」展出。創作者劉文欽先生表示,雙層蠶絲子母球內層球體由1,000隻蠶吐絲結成,厚達1公分的外層更由多達3,000隻蠶吐絲結成,子母球表面都有藝術家揮毫,可以透過外層的星狀鏤空一窺其中奧秘,目前全臺僅有2顆。

臺大公衛學系蔡坤憲博士與興大昆蟲學系路光暉教授不約而同都提到特展中「人蚊大戰」的主題,曾走訪友邦聖多美‧普林西比的蔡坤憲博士,看到展品中由該國所發行的蚊子郵票,深有感觸地說起我國協助友邦控制瘧疾疫情的卓越成效。

為了方便民眾仔細欣賞展品細節,科博館貼心地在各展示櫃提供放大鏡,現場也會播放BBC介紹昆蟲世界奧秘的影片。策展人顧世紅博士指出,昆蟲種類多達150萬種以上,是地球上種類最多的生物。昆蟲自3億多年前成功立足於地球後,經過形態、生理、繁殖方式等調節來適應地球環境變遷,是地球生物圈中重要的組成。《郵說昆蟲》特展透過郵票向大眾介紹昆蟲的神奇與魅力、昆蟲如何成功適應地球環境變遷,以及昆蟲和人類的關係等等。集中了昆蟲世界的精華、濃縮了人類認知昆蟲的歷史,歡迎您夏日「郵」科博,一起進入奇妙的昆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