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4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國家海洋研究院簽署合作備忘錄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為發展水下文化資產之探測調查技術、強化列冊沉船監測保護工作,以及整合海洋文化相關資源,17日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施國隆與國家海洋研究院院長邱永芳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與海洋委員會副主委蔡清標出席見證,針對海洋及水下文化資產之法政文史、調查技術、環境監測及沉船環境生態研究、海洋探測儀器使用、海洋資料庫共享等方面進行合作,藉以建立雙方長期合作關係,共同展現海洋國家的完整文化風貌。

國家海洋研究院成立於108年4月24日,主要任務為協助海洋政策規劃、海洋文化研究、海洋資源調查、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生態及保育研究、海洋產業及人力培育發展,成立至今已進用多方領域尖端之專業人才,為我國海洋研究之重要智庫,在整合海洋科學能量、海洋生物研究和海洋長期監測面向,具有豐富的經驗,無論在水下文資調查技術研究與保存實務上,都有可借重之處。而文資局過去在海洋文化資產(含水下文化資產)之研究、保存管理等面向,已有長久且穩健的發展,相信透過共享這些基礎資料,建立長期而實質的夥伴關係,有助未來如何探究浩瀚大海所埋藏的文化寶藏,以及進一步提升水下文化資產調查技術及研究能量。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表示,今天非常榮幸代表文化部長李永得見證文資局與國家海洋研究院簽署結盟,讓水下文化資產保存的國家隊逐漸形成,將藉由專業合作及經驗交流,讓水下文化資產的保存及海洋研究的面向更加完整。今年行政院公佈6月8日為國家海洋日,以響應世界海洋日,期待未來海洋的生態保存及研究調查能與國際接軌。此外,除了呼應《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內涵,推動水下文化資產的保存工作,文化部也配合行政院「向海致敬」政策,除水下文化資產外,並廣納南島文化擴散、海洋生態、海洋文學、海洋藝術、海洋音樂、海洋影像記事及大航海時代海洋歷史等領域的發展計畫,期待讓海洋文化的內容更為豐富多元。

文資局長施國隆表示,文資局自95年開始,分階段委託中央研究院辦理臺灣附近海域水下文化資產系統性普查工作,今年邁入第14個年度,至109年5月底經由水下驗證發現具體目標物共90處,其中已經辨識確認為沉船等目標物者共計20處,分別為清代中國船隻6艘、19世紀英國船3艘、西式帆船3艘、美國船隻1艘、日本船6艘及更新世晚期動物化石1處,並完成6處沉船列冊作業,包括「將軍一號」、「廣丙艦」、「蘇布倫號(Sobraon)、「綠島一號」、「山藤丸」、「博卡喇汽輪(S. S. Bokhara)」等,成果可稱相當豐富。

海洋委員會副主委蔡清標表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過去對於水下文化資產調查、保存、推廣已有相當豐碩之成果,相信透過雙方之合作夥伴關係,加乘二部門之人力及資源,得提升水下文化資產調查、監測技術及研究能量。

國家海洋研究院長邱永芳表示,水下文化資產為再現先民海洋文化之重要基石,其調查研究、保存維護及教育推廣涉及跨領域合作。國家海洋研究院下設有五中心,未來將結合各中心專門研究領域協助文資局進行海洋及水下文化資產法政文史、調查監測技術與沉船環境生態之研究,並共享水下文化資產調查資料,相信可以為我國水下文化資產保存,開啟不同之新頁。

臺灣因獨特的地理位置及人文歷史,周邊海域存在著許多國家與民族過往遺留的古代沉船,惟囿於海洋深度及水壓等因素,水下考古作業往往是分秒必爭,臺灣特殊的海象及水域環境相較陸域考古更顯艱困,無法與之相比擬,因此發展合乎國內海域環境水下調查及監測作業實務守則相形重要。針對海洋探測調查部分,過去文資局依個別年度計畫需求,尋求不同領域單向協助,較難長期累積相關實務經驗及培養相關領域專業團隊,甚為可惜。至於目前列冊之6處沉船監測工作及海洋生態相關研究尚在初期發展階段,後續在國家海洋研究院專業團隊的協力下,必能發展一套完善制度及建立長期監測保存體系。

海洋事務多元且所涉面向廣泛,本次文資局與國家海洋研究院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相信對整合國內海洋研究量能、全面建構水下文化資產保存體系、共享研究成果等有所助益,希冀充實海洋文化內涵,展現我國海洋立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