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知目標十年臺灣生物多樣性成果亮眼 跨部會攜手鏈結路網與綠網

6,553
愛知目標十年臺灣生物多樣性成果亮眼 跨部會攜手鏈結路網與綠網

【記者 徐慧明/台北 報導】

林務局、公路總局、高速公路局與特生中心MOU簽署合照。

2020年正逢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愛知目標屆期,農委會林務局於1127日至28日舉辦「2020年臺灣生物多樣性執行成果國際研討會」,邀集過去10年對維護臺灣生物多樣性有貢獻的產、官、學代表,分享臺灣生物多樣性保育經驗與成果,並了解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框架之挑戰與機會,讓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時俱進,接軌國際。

林務局自106年起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協調跨部會、機關共同縫補臺灣野生動物棲地,維護生物多樣性,因此也藉此場合,於1127日上午與交通部公路總局、高速公路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簽署合作協議,跨域合作共同推動永續發展安全動物路網,兼顧保護棲地與生態網絡串連,協力建構人與自然和諧共好的永續環境。

林務局今(27)日舉辦為期兩天的「2020年臺灣生物多樣性執行成果國際研討會」,邀請國外專家學者與談,並以影片介紹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框架的挑戰和機會、生物多樣性創新政策之全球實踐,及從里山倡議視角理解自然的多重價值概念化,務求臺灣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時俱進,接軌國際。也邀集中央與地方各政府部門、學術研究單位、企業代表,包括內政部、教育部、經濟部、交通部、科技部、海洋委員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中央研究院、臺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東華大學、台灣家樂福、台灣電力公司等,從「臺灣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服務價值之評估與服務給付、基礎建設主流化、地方政府主流化、教育推廣及公民參與、企業參與」等主軸議題,說明如何讓生物多樣性保育落實於政策並執行,藉此向全體國人分享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經驗與成果。

 

愛知十年目標僅部分實現, 8議題面向轉型展望未來

生物多樣性代表地球上所有生命現象的集合,《生物多樣性公約》有三大目標:保育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資源,及公平合理分享利用遺傳資源所產生的惠益。公約關心經濟、社會及環境間的平衡,其所設定的2050年願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旨在促進生物多樣性受到重視、保護與合理利用,使所有人能永續享有生物多樣性帶來的好處。

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屆締約方大會通過2011-2020年的策略計畫,即「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希望透過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減少生物多樣性的減損壓力和促進永續利用、公平分享生物多樣性所帶來的惠益等策略目標來達到公約的願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於今年915日公布第5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總體而言,愛知目標大多未達成,僅其中6個目標部分實現,包括防治入侵種、增加與改善保護區、執行名古屋議定書、執行國家策略計畫、分享與應用知識和增加資金擴大資源。報告亦指出,好在減緩、阻止並最終扭轉當前生物多樣性的下降趨勢為時不晚,概述了展望未來人類需要向永續發展轉型的8個領域:土地和森林、農業、糧食系統、漁業和海洋、城市和基礎設施、淡水、氣候行動以及綜合的全球「一體化健康」框架。

盤點臺灣生物多樣性推動經驗,產官學成果亮眼

我國雖然非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國,但基於地球公民的責任與需要保護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依循公約進行臺灣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行政院於90年核定「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滾動調整為「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行動計畫」,經過各方多年的努力,臺灣在生物多樣性的維護及保育成果,放諸國際也毫不遜色。

農委會副主任委員黃金城指出,中央各部會及地方政府長期推動執行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行動計畫,在許多方面已經有具體成效,例如森林覆蓋率提升至60.71%,大幅高於全球平均值30%;陸域保護區面積占全臺陸域面積19%,高於愛知目標所設的17%。此外,自然海岸長度縮減與顯著地層下陷面積擴大之情形趨緩,農林漁牧已實際展開保種工作,生物多樣性相關研究、生物多樣性資料庫數量、長期監測與資訊公開項目等,均優於全球表現。農委會長期關注環境保育與生態平衡,為穩定糧食供應,並減緩生物多樣性喪失,訂定農、林、漁業永續管理制度,將生物多樣性納入農委會的多項施政主軸,例如強化農業地景生態功能與生物多樣性熱點研究,並建立以永續為指標的補償機制、擴大對地綠色環境給付的實施對象;投入更多關注於生態熱點農田,建立土壤生物及動植物的國家種原蒐集、保存及利用的法規制度;整合外來入侵種的調查、監測、移除及教育宣導;強化漁業資源及棲地環境調查、評估、管理及執法能力等。

交通部政務次長陳彥伯表示,交通部業務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管轄全國逾6,400公里公路,途經濱海、平原、丘陵、高山等各種地形,以往道路建設皆以人定勝天、鑿山開路的傳統工法闢建,近年來,由於國內環境保護及保育意識抬頭,漸漸轉變為尊重自然與環境共存共好的設計理念,積極運用路廊迴避、衝擊減輕、補償替代等原則,進行道路規劃、設計與施工,具體採行各項環境友善作為,針對路殺熱點及外來種入侵等環境劣化議題積極進行改善,如在臺灣中部淺山地區易發生石虎路殺路段設置跨越式及穿越式動物通道、研發主動式路殺預警系統、墾丁台26線宣導保護陸蟹過馬路活動、國道讓蝶道等保育措施,對道路開發造成的野生動物棲地破碎化進行縫合連結,尋求有效且長期的防治方法,以保護臺灣珍貴生態資源。

鏈結交通路網與國土生態綠網,訂定跨部會合作協議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進一步說明,國土生態綠網源起於推動里山倡議的基礎,由於國有林事業區外的淺山丘陵、平原到海岸地區,既是多數人的居住環境,也是近六成保育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許多瀕危的里山動物如石虎、草鴞等,在各類人為開發下,棲地被切割零碎,不但使族群間產生隔離,更缺乏安全穩定的食物資源,生存岌岌可危。因此自106年起執行「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計畫」,提出生態系縫補的政策方向,從國有林事業區出發,盼串連東西向河川與綠帶,編織「森、里、川、海」廊道成為國土生物安全網。林務局邀集農業、交通、生態、林業等相關部會單位成立跨部會平台,從盤點保育的核心物種與界定熱點開始,針對生態高風險地區,提出對應策略,例如以友善生產和生態造林串連農田、魚塭、地層下陷區、海岸等瀕危物種棲地;同時,與交通部攜手,強化既有鐵、公路道路交通設施的友善生態通道建置,期構築讓生物能暢行無阻的生態廊道。

健康的生態環境是維持生物多樣性與支持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維護生態廊道的生命力與生態系服務功能,是環境資源保育與各項基礎建設主管機關的共同使命。在交通部政務次長陳彥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副主委黃金城的見證下,交通部公路總局、高速公路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林務局共同簽署「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合作協議」,將攜手構築生態網絡合作平台,永續發展健全路網,跨機關合作建構公路系統及國土生態綠網永續發展,共享公路使用情勢及生態調查資源資料、推動生態廊道網絡串連、促進跨機關計畫合作與生態保育教育宣導。

林務局表示,期盼藉由這場盛會,匯聚我國各部會與國內外學者和關注生物多樣性之企業,檢視盤點臺灣生物多樣性推動經驗,同時承先啟後,搭接我國 2020年後的生物多樣性推動策略,與國人分享臺灣生物多樣性執行成果暨未來發展,讓臺灣民眾充分理解生物多樣性的意義;並期凝聚各界共識,藉跨部會、跨領域合作,有效縫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林務局也透過臉書專頁「林務局森活情報站」(https://www.facebook.com/twforest )及「2020臺灣生物多樣性執行成果國際研討會」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2020taiwanbiodiversity )全程直播,邀請不克與會的各界賢達上線聆聽觀賞。

 


熱門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