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網路遊戲性情大變 醫師呼籲家長勿輕忽成癮的影響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國中二年級陳小弟,國小成績優異,自從上國中後就廢寢忘食沉迷於電玩遊戲,尤其國一下學期常於課堂上睡覺、考試成績也屢次不及格。陳媽媽想要限制陳小弟沉迷的行為,便將電腦鎖起來,卻反而惹怒陳小弟爆發情緒失控,出現暴力情形,陳媽媽擔心趕緊帶至醫院就診。 

經臺中醫院精神科李青樺醫師診療發現,陳小弟在學校有被霸凌的經歷,會想過要透電玩逃避學校生活及憂鬱情緒。李青樺醫師便給予陳小弟抗憂鬱藥物及行為治療,經過3個月治療後,陳小弟情緒趨於穩定,可以自我調控節制電玩時間,恢復正常學校生活及課業;故李青樺醫師呼籲,家長應主動掌握孩子的學校生活,才能及早發覺問題,即時介入處理。

李青樺醫師說,2018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正式宣佈將「網路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納入精神疾病。從醫學的角度來看,電玩遊戲的內在功能讓青少年感受到控制(遊戲較可預測)、成就(勝利中提供成就感及自我認可)、安全/逃避(遊戲可補償對現實世界的焦慮)及角色迴避(迴避尷尬及有挑戰的同儕互動)。遊戲中的人際功能讓玩家享有較現實生活中,更卓越的社會階級及更充足的安全感。

根據2019年心理醫學期刊(Psychological Medicine)研究顯示,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和男性、反社會行為、憤怒控制、情緒挫折、自信問題、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狀以及父母親焦慮有相關。此研究也發現若青少年長期沈迷於電玩,即使於戒斷後,二年內仍有較高機會出現情緒症狀,包括焦慮、憂鬱及畏懼。

李青樺醫師最後提醒家長,觀察青少年如因網路遊戲造成課業、人際關係或生活上的損害,可參考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線上「網路使用習慣量表」進行自我簡易檢測;或建議尋求專業精神科醫師評估,了解孩子無法控制行為的原因、合併的情緒問題及專注力異常等身心科問題,透過行為治療及共病症治療,可有效地幫助孩子自律,培養正確的網路使用習慣,改善網路成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