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後龍水尾社區成功 舉辦台灣海峽最大場牽罟盛會

苗栗後龍水尾社區成功 舉辦台灣海峽最大場牽罟盛會

【台灣電報記者 玉女/ 苗栗報導】

由苗栗縣後龍鎮水尾社區發展協會於113年9月7日,舉辦「2024百人牽罟-追尋水尾漁村文化」活動,農村水保署臺中分署、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寶熊漁樂碼頭與慢魚海岸團隊共同參與,將傳統牽罟活動,設計成食魚教育教案,先在陸地模擬牽罟認識方法與步驟,再到海灘牽罟,體驗傳統沿海居民的捕魚方式,這次邀請李璟泓老師協助魚種紀錄,藉漁村捕撈文化,增進海洋教育與環境友善知識。

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李玫翎創會理事長表示:「牽罟是一項台灣沿海漁村的傳統捕魚方式,除了需要看氣候與潮汐變化外,需要眾人齊心協力才能完成,與現在的大型漁撈一網打盡的方式差異甚大,甚至帶點運氣的成份,因此傳承牽罟這個傳統漁法,可以讓民眾認識捕魚不是只有開船出海,靠眾人努力同樣在沿海也能補得漁獲,並協助水尾社區打造食魚教育教案,將此一傳統技法,傳承給下一代,當天也可吃到捕撈漁獲製成的餐點,可謂產地到餐桌的最短距離。」

農村水保署臺中分署張照宏科長表示:「農村水保署長期耕耘農漁村各項活化工作,而牽罟是在地傳統文化,能讓長輩們發揮所長,將過往的生活經驗傳達給現今的年輕人,水尾將牽罟標準化,藉牽罟文化與食農教育結合,也是讓農村活化再生的方法。」

人稱風頭水尾的後龍水尾,在後龍溪水入海處是大遍的沙岸地形,鄰近西濱61線快速公路,屬於典型的農漁村混合聚落,長期辦理牽罟文化季,傳承在地牽罟文化、石滬導覽等,除在農村再生及綠色照顧工作成果斐然外,也積極參與苗栗慢魚海岸計畫,從文化、觀光到日常飲食,重新形塑苗栗的漁村文化,已是農漁村再生活化的典範社區。

透過桌遊認識牽罟過程,學習傳統漁村文化
在地精緻餐點,品嚐最新鮮的美食,減少食物里程
社區開發的陸上牽罟,認識牽罟的原理及動作,作為實作前的實習!
齊心協力才能完成牽罟的任務!
魚貨調查及尺寸測量,為海洋永續及保育建立基本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