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呼吸的全人照護”  呼吸衰竭病人照護現況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病人因急性問題造成呼吸衰竭,住進加護病房,開始使用呼吸器,隨著病情的變化與團隊的照護,經過2~3週的時間,大約有一半的病人因合併肺部功能不全或心臟衰竭或意識不清或肢體無力等等因素成為呼吸器依賴情形,此時病人可以轉入到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RCC)接受持續的呼吸器脫離計劃。

臺中榮總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RCC)正是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目前健保署針對呼吸器依賴病人提供整合性的呼吸照護方式,簡稱為IDS (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 分為四階的照護模式。病人進入到第一階的加護病房(ICU)接受緊急及重症照護,當病人維持呼吸器依賴情形便可以轉至第二階的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RCC)-這時病人的體力歷經加護病房時期的消耗和戰鬥,在這個時間點更需要醫護團隊的全人照護,提供跨團隊 跨職類的感動服務-也是我們單位的使命。經過我們RCC的努力,目前有超過6成的病人可以再次回歸自由自在的呼吸生活,進而擺脫有管人生。若病人仍然呼吸器依賴時,我們更主動導入緩和醫療照護的理念和家屬及病人討論進一步的照護想法,有些可以選擇到第三階的慢性呼吸照護病房 (RCW)或回到居家照護(Home Care:第四階),有的決定不予侵入性處置(withhold) 或符合生命末期的案例可以討論是否撤除維生系統 (withdrawal life support)。因此我們提供的照護可說是量身訂作方式,讓病人可以獲得最適切的照護。

我們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RCC)在近幾年來結合臨床實務及病人流管理(patient flow management)的運用,藉由醫品圈的設置及導入,創立了『脫離圈』,我們秉持四項主動原則(主動評估、主動溝通、主動規劃、主動訪視) 將照護溫度融入到思維中,這幾年更主動積極參加相關醫療品質競賽,國內方面獲得全國品管圈金獎,醫策會國家醫療品質獎(HQIC)的銀獎和銅獎,並兩次以臺灣代表團的身份參加國際品管圈大會(ICQCC) 榮獲金獎的肯定和榮耀。

分享呼吸器脫離成功的案例:
31歲的蔡先生,家裡從事養雞場的工作。平日身體狀況不錯。這次一開始有一些感冒症狀合併發燒及肌肉痠痛,後來雙側下肢末稍開始出現麻木及肢體無力的現象,先到當地的醫院就醫並後續轉診至我們醫院,經由醫療團隊的診治,診斷為格林-巴厘綜合徵(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也就是急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變(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ies, AIDP),合併呼吸衰竭接受氣管內管置入及使用呼吸器,接受血漿置換術及免疫球蛋白治療,後來出現肺炎合併肺塌陷,後續病情穩定時病人和家屬同意先接受氣切手術,並從加護病房轉至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RCC)。在我們RCC的三個星期內,我們結合跨團隊的照護,從營養師提供的營養評估、呼吸治療師針對呼吸訓練計劃的安排、藥師針對用藥安全、復健師提供整體的復健計劃包含IMT (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device的導入和應用及護理師專業且溫馨的照護下,病人成功脫離了呼吸器,可以有情緒表達及相關言語的訓練,後來病人順利出院,後續接受半年多持續的復健及中醫調理,病人已可以移除氣切管並重新回到喜愛的職場生活。

藉由上述的案例分析,很開心可以協助病人成功脫離呼吸器,擺脫有管人生,回到自在呼吸的全新生活,這也是我們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RCC)持續努力及堅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