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美術館「島嶼溯遊—『台灣計劃』三十年回顧展」

【台灣電報/記者廖宥婷/台中報導】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持續推出以臺灣藝術史為主軸的展覽,除了以研究紀錄藝術的發展,也以展示向廣大民眾作介紹。26日將再度精采推出「島嶼溯遊—『台灣計劃』三十年回顧展」,這場涵蓋空間與時間雙軸線交織而成的30年回顧展,共展出160餘件作品及豐富的文獻資料,將帶領觀者回到4位活躍於在地藝術團體和文化組織的藝術家─陳水財、倪再沁、李俊賢及蘇志徹所啟動的「台灣計劃」。今(24)日特別舉辦展前記者會,由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主持,國美館長梁永斐、策展人賴明珠、藝術家蘇志徹、藝術家倪又安(倪再沁公子)等各界貴賓出席。

倪再沁-失樂園(二)-1993-1994-55x83cm-國美館典藏

「整個藝術史是由一位位藝術家拼湊而成的,如果沒有梳理每個地方美術發展的脈絡,是無法完整呈現臺灣藝術發展的圖象。」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表示,本次展覽扣合文化部推動的重建臺灣藝術史,4位藝術家從臺東出發,用自己的生命和時間,進行一場環島藝術行動,親身感受並記錄各地的時空環境及人文地景的變化,並用當代藝術的語彙創作詮釋;相較於傳統寫生方式,藉由批判及反思的精神,展現出截然不同的視覺及內涵,「然而對臺灣這塊土地的關懷與最深層的愛,卻是沒有改變的。」

陳水財-咾咕長城-1992-113.5x263cm-藝術家自藏

國美館長梁永斐表示,這兩年人們的生活型態因病毒的傳播產生巨大改變,似乎是終結了上個世代的活動模式,開啟一個新紀元,回顧30年前,正要迎接新世紀到來的臺灣,當時藝術圈也積極記錄人民的生活樣貌,作為反思自我與世界的文化連結。「台灣計劃」即是在此時代背景下,由資深藝術家陳水財、倪再沁、李俊賢及蘇志徹自1991年開始直至千禧年進行的一項計畫:從臺東開始舉辦巡迴聯展,接著苗栗、澎湖、花蓮、南投、雲林、基隆、彰化、宜蘭、嘉義、屏東一直到臺南,最後回到藝術家們當時發展的城市―高雄,舉辦總結展。在各縣市的展覽以該縣市冠上計劃名稱,根據在地的地理景致或歷史人文來進行創作,塑造世紀末前臺灣文化的本土藝術語彙,這趟為期十年的巡迴展是一極具歷史意義的本土藝術社會運動,將藝術家的創作與人民、土地連結,產生更大的共鳴及影響力,

蘇志徹-歷史中的澎湖1-1992-79x109cm-藝術家自藏

策展人賴明珠說明,本展共分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帶觀眾回到「台灣計劃」各個藝術展,重現當時展出的作品,從城鎮、鄉村到離島,挖掘在地的歷史軌跡,像是佛像、廟宇以及守護當地近百年的先民人像,這些圖像不僅代表莊嚴的意象,更映射居民長年來心靈與精神的寄託;關於地理景致的描繪,藝術家用符號及文字來講述人們涉入自然場域,以強加的人為活動改變環境。而除了人文、自然的觀察,語言也屬於普羅大眾的共同生活記憶,由畫面「說」出大熔爐臺灣社會底下蘊含的漢族、客家族群或原住民各自的方言,從後殖民角度推舉屬於次文化的自我意識。著實地親身踏溯各個區域後,四位藝術家分別發展出延伸的視覺圖像,像是陳水財的人頭與人像、倪再沁的時鐘指針、李俊賢的形音字、媽祖與海洋,以及蘇志徹的門窗符號。第二部分則精心挑選1990年後藝術家各別的代表作,呼應他們長久以來持續關注的議題,與「台灣計劃」環環相扣。為了反思臺灣主體的意象,發覺各地區的「邊緣意識」,進到歷史、環境相互交織的生活,從中提煉出「土地方言」,衍生面對社會的生命哲學,逐漸將早年代表精神的圖像層層昇華,創造出「主體真理」,最後,我們看到主流與非主流、國際與當地文化在政治、環境與社會的「多元對話」,是從各地區日常的生活方式形塑出代表臺灣的主體意識。

 

「島嶼溯遊―『台灣計劃』三十年回顧展」於國美館展出160餘件作品及豐富的文獻資料,展期從3月26日至6月26日止,竭誠邀請各位加入國美館首站啟航島遊,跟隨著四位藝術家的作品一起溯島而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