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確定的疫情,你能怎麼做?

【記者 玉女 雲林 報導】

對於新冠肺炎的防疫作為,2020年台灣可稱是全球的模範生,但疾病帶來的不確定性仍讓民眾惴惴不安。根據統計,即使在疫情相對平穩的台灣,精神科在2020年因為焦慮、憂鬱症狀求診的病人仍有相當的成長。

2021年五月起,新冠肺炎疫情在台灣有擴大趨勢,身心暨精神科門診裡總有一些病人帶著不安的情緒來到診間,希望除了藥物之外,也能得到行為上、態度上的調整建議。歐美各國在去年疫情爆發時,就已經歷過許多台灣目前面臨的問題,因此有許多專業建議被提出,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身心內科谷大為醫師便推薦由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所推出的十點建議,包括:

•1. 對自己好一點:面對不確定性,有人比較吃得開,相對的有人對自己要求高、容易放不下。疫情當前,雖然未雨綢繆多數時候是件好事,但也不要因此過於苛責自己,反而應該提醒自己像疫情這樣重大的變化就是需要一些時間才能習慣、適應。

•2. 回顧過去的成功經驗:雖然多數人沒有面對像新冠肺炎疫情一樣的經驗,但總有一些面對不確定性,小至學生考試前不知道自己準備得如何、大至發生事故、失業後不知何去何從的經驗,回顧過去的成功經驗有助於在不確定的未來思考自己可以怎麼做,找到一點方向感。 

•3. 培養新技能:台灣雖然疫情略為惡化,但整體而言大多數民眾仍可維持平靜的生活。因為外出限制而無法出門、不能上學、甚至被隔離,不如趁此機會嘗試新的烹飪菜單、看看曾經想看的書、練習曾經想練習的樂器等。

•4. 限制看新聞的時間:壓力之下人往往很難抗拒不斷確認新聞中事件的進展,但也往往因此陷在其中無法自拔,因此有必要自我設限,刻意減少涉獵新聞的時間。

•5. 避免停留在自己無法控制的事上: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很多人習慣為自己「打預防針」,先思考最壞的狀況,但其實可以靜下來檢視,哪些事情其實自己無法控制。舉例來說,周圍的人是否染疫我無法控制,但我可以控制我自己出門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該打疫苗的時候快去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