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動物生.死.學」跨域講座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呼應「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主題,推出四場「動物生.死.學」跨域講座,第三場次〈讓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展開〉在9日下午熱烈進行。講座由挺挺動物應援團創辦人劉偉蘋擔任主持人,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林德恩助理研究員、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姚秋如副研究員及台雙展參展藝術家家莊培鑫主講。國美館梁永斐館長致詞時表示,人類文明的發展創造了無窮盡的知識與科技,但文明的開發卻破壞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環境,故人類應開始更積極反思如何與世界和各種生命的永續共存,科學研究、藝術創作都是不同而美好的文化力量。國美館本次配合2020台雙展主題嘗試推出跨界多元的講座,推出以來迴響熱烈,場場都吸引許多觀眾共同參與,未來也將規劃更多跨域講座,拓展美術館的觀眾群與教育推廣議題面向,也讓臺灣的藝術作品更貼近人心。

國美館與生態保育團體合作推出的「動物生.死.學」跨域講座邀請許多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與藝術家共同分享,〈讓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展開〉邀請生態研究專家與參展藝術家座談,透過講者們長期耕耘生態研究的經驗與藝術家獨特的觀點和創作內涵,探討生命的變化如何透過科學研究與藝術創造各種不同價值與更深入的思維。主持人劉偉蘋認為積極面對動物的死亡,得以減少動物的死亡。生死之間的意義值得人類深思,因此在〈讓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展開〉跨域講座邀請生態專家討論死亡動物所能延續的價值,搭配藝術家的「標本採集」概念作品彼此呼應。

任職於特生中心的林德恩助理研究員18年來致力於生態保育、尤其是兩生爬行類動物的研究與推廣。他同時也是網路社群平台「路殺社」的創辦人,積極推動公民參與科學生態研究。科博館的姚秋如副研究員主要進行鯨豚的自然史典藏與生態研究,特別是露脊鼠海豚族群生態與保育的研究,也關注中華白海豚的棲地保護。兩位專家到場分享長期實地進行動物生態與研究資料蒐集,以及推動相關專業人員與公民參與的經驗。面對動物的死亡,生態專家透過科學解剖、資料採集及標本製作等過程與多樣化方式,讓人類更加瞭解動物的生死因由。進一步再將生物標本透過博物館等教育推廣,及將調查成果透過「開放資料」等方式公開,廣泛應用於交通、醫療、農業等多種政策領域,進而促進其更多個體與整體族群的保護。

講座最後由2020台雙展參展藝術家莊培鑫分享創作發展思維。莊培鑫將「標本」和「採集」的概念應用於藝術創作,發展為網路圖庫與雲端的影像採集。藝術家表示,標本的概念可以讓訊息透過處理程序而保存下來,讓事物彷彿定格凝結於特定時空,將事物轉換為圖像的數位編碼程序也有如標本採集與製作一般,但相對來說這些標本與圖像卻也脫離了外在時間與生命的變化,產生了與原本事物所不同的、新的功能與意義,獨特的創作題材與呈現,引發觀眾更多角度的思考。

【動物生.死.學】系列講座尚有第四場次《末日.未來》,將於2021年1月30日(六)登場。最後一場講座將由里山、海洋、藝術創作等多面向來反思人為開發的影響,透過環境倡議,讓臺灣這美麗之島能迎向永續的未來。精彩可期的跨域講座,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報名參加:www.ntmof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