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7

田螺含水等過冬 桑樹剃頭望明年

波新聞─陳金聲/嘉義

全台最大的桑椹產地嘉義縣義竹鄉,今年產季己結束,所有的桑椹樹全部被「剃光頭」,這不是農家無情,而是為了老幹明年長新枝,再一次的結實纍纍,帶給桑農大豐收。

義竹鄉的桑椹,全台出名,產量占全台一半以上,被譽為「桑椹的故鄉」,與義竹文風鼎盛,被譽為「博士的故鄉」相互輝映。

義竹鄉計有22個村,但不是每個村落都廣植桑椹,成立產銷班廣植桑椹的村落,包括溪洲、東光、東榮這三個村,在這三個小農村,走到那都看得到桑椹,桑椹多到差點比其他農作物還多。

這三個村落的農家,最懂「地盡其用」,有的種在自家的農地,多數則種在厝前厝後、田頭田尾、路邊小徑、排水溝旁,連三五坪大的空地都不放過。有人形容這三個村落的桑椹己經多到「密不容針」的地步。

嘉義縣長翁章梁就是義竹的子弟,他上任後特別重視這一項故鄉的農特展,不但親自上陣開直播幫桑農推銷,現任鄉長黃政傑上任後也積極推廣桑椹農產加工促銷,連年舉辦「桑椹文化節」活動,慰勞桑農的辛苦,增加桑農的榮光。

溪洲村旅外的村民柯宗志,發現桑椹的價值,返鄉開創一間另類的「金融機構」,名叫「桑椹銀行」。路過的人看半天,摸不著頭緒,「這是什麼銀行?沒聽過這家銀行耶」。

柯宗志是產銷班的班長,也是「銀行董事長」,他把收購的新鮮桑果,透過加工包裝及行銷,不但成為義竹鄉出名的「伴手禮」,連縣長翁章梁在公館宴客,都少不了這一項的飲料,賓主無限暢飲,邊喝邊豎大拇指「比名貴的紅酒還好喝」。現任鄉長黃政傑也常以此做伴手禮,分享賓客,這是義竹特色農產的榮光。

台灣很多水果出了名之後,都冠上「黑金」二字,桑椹果由綠轉紅翻黑才算成熟才能採收,果實外表愈黑甜度愈高,但卻從未被冠上「黑金」二字,因為,它的果汁是紅通通的。果實外表與果肉的顏色違和感太大,所以,無緣冠名「黑金桑椹」。

義竹的桑農很純樸,採有機栽種,所以,現採現吃一點問題都沒有,就怕數量多到你吃到膩。隨便一棵的桑樹,至少都結了數千粒的桑果,可以讓你吃到滿嘴都是「紅胭脂」。

桑椹分批陸續成熟,無法一次性全部採收,桑果表皮超級薄嫩,稍為一捏就破,「皮破血流」,所以,採桑椹得有一雙纖纖小手,透過拇指與食指一粒一粒小心翼翼的摘下。

人們形容園藝界擅長種花種草的手指,叫做「綠手指」;嘉義民雄的牛斗山(山中村)盛產蓮藕,老農十指長期在泥地下挖蓮藕,手指頭都彎曲變形如老鷹之爪,因此,他們的雙手被稱為「老鷹之手」。

牛斗山的子弟賴麗如,還為此返鄉拍攝紀錄片「老鷹之手」,於2021年上映。影片中,藕農出去參加喜宴,怕「老鷹之手」嚇到別人,特別戴手套那一幕,讓人動容。

義竹桑椹的故鄉,媒體報導很多,但目前為止,還沒有子弟兵返鄉幫桑農拍紀錄片。採桑椹的手指,沒有綠,只有紅,不知如何冠名他們的手指,才足以顯示他們的「採桑巧手」。

桑椹不難種,幾乎「隨便種隨便活,而且種活了一定會生」。但到了採收期,老農就得「四處討救兵」。村裡的老農曾經組成「千歲採桑團」,因為每位老農都七、八十歲,隨便一團十幾人,年齡加起來就超過一千歲。

晚近數年,老農逐漸凋零,千歲團也解散,旅外的子弟開始接受「徵召」,一收到「召集令」,就得放棄休假日,從各地返鄉協助採桑果。桑果盛產期是每年的四月間,這時的南台灣,己進仲夏,在艷陽下採桑果,對返鄉的遊子,是一件苦差事,但「父命難違」。

他們進場不會只擦防晒油,都包得只露出眼鼻及手指,一是受不了艷陽,二是怕「毛毛蟲」。這些毛毛蟲是「有機栽植」的見證,但皮膚比較細嫩或敏感的,只要被毛毛蟲「爬過」,保證「抓這裡也癢,抓那裡也癢」。有些小孩做跟班,抓得皮破血流,癢到該該叫,「人家下次不要再來了」。

今年的桑果,沒有風雨之損,是大豐收,但量多價跌,比去年降二至三成左右,一流的巧手,最多一天只能採到六、七十斤,被徵召回去的子弟,人人都是「三腳貓功夫」,一天能採到三、四十斤就己經無愧父老了,但全部的賣價,抵不夠高雄開車往返的油耗。往年價格好的時候,厝邊種個十幾棵,都還有一筆三、四萬元的「小確幸」。

「成本效益」讓一些旅外子弟「抗拒徵召」,老農「徵調」不到其他兵馬來援,最後被迫「割愛」,任其落果滿地,然後拿出鋸子把老桑樹「剃光頭」,只留下約一公尺高的老幹等待明年長新枝再次開花結果。

所以,產季結束後,進入桑椹的故鄉,放眼望去,每一棵都「有頭無尾」。有些人不懂,桑農為何如此「狠心」,其實這是他們的「經驗法則」,其一是明年的新枝「年輕力壯」果實會更多,其二是方便明年的採收。老枝如果長得太高,果實高高掛,屆時要採收,還得搬樓梯,「太累了,地又不平,不安全」。這和芒果、楊桃、棗子等果樹「矮化」樹枝的作法相同。

所以,路過的「人客」,如果去到桑椹的故鄉,看到路邊的樹怎麼都被剃光頭,不必大驚小怪。俗話說田螺都能含水等過冬了,義竹的桑樹為何不能剃光頭望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