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6

想懂「鳥為食亡」且到濱海養殖區

波新聞─陳金聲/嘉義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中的「鳥為食亡」四個字,淺顯易懂,但從小教到大,有些小朋友悟性差,教半天,有聽沒有懂,如果家長再碰到這樣的小孩,不仿帶他到養殖魚塭走一趟,保證現學現會,還會跟別的同學說他知道鳥為什麼死掉的。

千百年來,「鳥為食亡」四個字,深植人心,但真正親眼看過鳥為食亡的人,也許就不一定很多了,特別是在空曠的田野。

但是,如果到濱海地區的養殖區,觸目所及,到處可見。所以說養殖區是教小朋友懂得「鳥為食亡」這四個字的捷徑及最佳戶外生態教學場域。

這些鳥,百分百都是為了到養殖魚塭偷吃魚或飼料而「落網」一命鳴呼哀哉。可憐的這些鳥,落網後還被「懸屍示眾」,吊掛在網上風吹雨打最終曬成「鳥仔乾」。

養殖戶對牠們,不會心生憐憫下池去幫牠們解開,也不會把「鳥仔乾」帶回家做標本。

落網的鳥,情急之下為了逃脫,當然一番掙扎,結果卻愈慘,愈沒機會掙脫,全身被細網纏勒包覆。比人類髮絲還細百倍的蜘蛛絲,連麻雀被纏住都掙脫不了,何況是碰到人造籤維網子。

在養殖區落網的鳥類,多不勝舉,就算是體型寵大的白鷺,命運也是一樣,一旦落網,就只有吊掛在網上等著晒乾。

最常落網的位置,多數在魚塭飼料「噴嘴口」週邊,因為這些鳥只要看到養殖戶啟動飼料桶的噴送馬達,飼料源源不斷的往池中噴撒,此時最容易淩空攔截到還未落水的飼料。

這畫面在冬天的候鳥季最是壯觀,鷗科鳥類一來就是數百隻,牠們只要養殖戶離開現場,就蜂擁而至,三五秒間就來回盤旋一趟,估計至少會有二成左右的飼料,會被他們淩空攔截。

有些養殖戶,年紀大了,不堪下池架網之累及減少日後收成撈魚之障礙,懶得架網護飼料,反正「牠們吃剩下的就是池裡的魚的」。碰到這樣佛心的養殖戶,為食而來的鳥就幸福了。

不少養殖戶生性勤儉,不甘飼料落入鳥的口中,於是架網,而且是很細的網,視力較差的鳥一不小心,保證死路一條。

養殖戶不肯摘下掛網的鳥,不是沒愛心,而是想透過牠們的遭遇「殺雞儆猴」、「以鳥驚鳥」。張姓養殖戶說,這些鳥都是「老鳥」,非常聰明的,牠們一看到有同伴落網垂死掙扎或晒成「鳥仔乾」後,自會心生警剔,不敢再來犯,所以,也真的很少看到同一張網子上,同時吊掛很多隻的「短命鳥」。

他說,這是一場人與鳥的諜對諜,人多必有白痴,樹多必有枯枝,鳥多必有歹命的,所以,「當做大自然生態看看就好,不必想太多,更不必聯想到保育的層面,誰叫牠們眼睛沒睜亮」。

張姓養殖戶還說,他家的孫子,從小都比同學們懂得「鳥為食亡」這四個字的真諦,因為他常帶著孫子到角塭走走,看一次就當場解說一次,孫子有時聽煩了,都還會跟他說「阿公,拜託你別再說下去了,孫兒已懂了」。

他曾問孫子,「老師有沒考過鳥為食亡的名詞解釋?」孫子說沒有。他自信說,如果老師出這一題,他孫子也許沒法言簡意賅作答,但保證可以比手劃腳聲繪影說得百分百的臨場感。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話源自於那個朝代,誰會知道?民間故事版本多不勝舉,反正就是「貪」字讓人鳥殊途同歸。其本義就是「生物在難以保全自身生命的情況下會用盡全力去嘗試加以保全,以至於不擇手段」。

比較簡短的一則故事版本,說古時有位家財萬貫的商人,家中各人為了霸佔家產,各懷鬼胎。這商人於是請來兩名挑夫,把家中的金銀抬到山中埋掉。兩名挑夫也財迷心竅,一個在飯中下毒,不知道自己已中毒的那個挑夫,又用扁擔把另一個打死,當以為可以霸佔財寶,豈料自己同時毒發身亡。兩名挑夫都因貪財而死,林中鳥兒啄食挑夫的屍體也中毒死去。這故事只能一笑置之。

當今的學童教育,非常重視戶外生態教學,鄉間小孩帶往都市,都市小孩帶往郊區,就是很少看到有老師帶著小朋友到養殖區戶外教小孩「鳥為食亡」,白白浪費如此的「天然教材」。想一看就懂「鳥為食亡」,到濱海養殖區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