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恥心,有好處,做人做事知道反省。覺得沒面子也是知恥的一種!
波新聞 -戴貴立/專題
顧炎武的《廉恥》一文,在這個世間存在數百年,現在好不容易「惹出」一些麻煩,社會爭辯不休,不妨探究人們常常問的:「要不要臉」?或是「我就是不要臉你又奈我何」,羞恥心到底有無教育價值,值得去了解。
西方有所謂的恥感文化,英語:Honor culture,它向人民灌輸或是宣導,強調羞恥心,可以維持社會秩序。
中國在先秦時期,儒家所提倡的思想中,對於羞恥心非常重視,來自學者,不是帝王規定的,期待的。恥是君王,大夫,士子都要有的人格之一,它對社會的重要性不斷強調,像是: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孔子說:「以政令來管理,以刑法來約束,百姓雖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為恥;以道德來引導,以禮法來約束,百姓不僅遵紀守法,而且引以為榮。」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盡心上》白話意思是:「羞恥心對於人太重要了!那些玩弄機心,以取巧變詐的巧妙方法來欺人害人的人,羞恥心在他是用不上的。不以修養不如他人為可恥,還有什麼能夠比得上他人呢?」
孟子還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白話就是:「人不可以沒有羞恥心。若能將無恥視為最可恥的事,那麼就能遠離恥辱。」
儒家如此,法家也同樣對於恥有相關論述,像是:「…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管子‧牧民篇》
明代顧炎武在其著作《日知錄》中著有廉恥一文,強調廉恥的重要亦也感嘆當時世道衰微。北一女國文教師區桂芝(注音:ㄡ)提出課綱刪掉廉恥一文,不當。其實這個主張,讓許多高官或是社會上囂張跋扈,既得權勢甜頭利益者非常不爽。其實要讓這些看似無恥的各號人物出來駁斥批判,可以看出這些權貴或是無品無良的民代生氣,代表「良知未泯」,在乎「恥」。不好意思,或是覺得沒面子,也是羞恥心的一種,敏感一些可以察覺。
日本在江戶時代,武士山本常朝口述著成《葉隱聞書》,詳細記載武士與平民、朝廷之間的應對態度,羞恥心、義理,對於當時日本的環境構成影響,也規範人民必須知恥且守禮法。
《武士道》一書作者新渡戶稻造談到,日本武士的羞恥心如何影響自己的行為,進而在環境中達到潛移默化的功能。 美國人類學家露絲•潘乃德所著的《菊花與劍》對於日本的文化有相關內容分析與論述,並且指出日本社會大抵是由羞恥心所推動。羞恥心的概念可見於其社會中的武士道精神以及義理的概念。
恥的概念對於中國影響更大!四維八德宋代逐漸形成,國民政府時代確實將禮義廉恥訂為共同校訓,這不是君主時代,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也是強調四維八德,羞恥心也是做人做事反省擔當的一股動力。孫中山不是君王,國民政府時代沒有皇帝,這非常明顯。所以這名立法院長可能弄錯了。
人有四端,惻隱之心、辭讓之心 、羞惡之心、是非之心,沒有羞惡可恥心,孟子認為「不是人」,這句話非常嚴肅,所以名人李四端,其父母取這個名字,真有心。
另外人工智能時代,沒有深刻體會人文的無法取代性。有人說,國學就像中醫,有一定的內涵與意義。當提到教育與學習焦點的重要辯論,特別是在迅速變化的技術世界中。
首先,它提出了一個觀點,認為台灣應該從傳統的國學教育轉向更注重自然科學和AI技術的教育。這基於一個假設,即傳統學科在當代社會和經濟中的應用性和價值較低。
學者認為這種觀點可能過於簡化了教育和知識的價值。傳統學問,如國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儲備,它們還培養批判性思維、文化理解和道德觀念。這些都是在快速變化的技術世界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此外,將科學與人文學科對立起來,可能是錯誤的二元對立。許多教育專家和思想家主張,一個全面的教育系統應該包括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與人文學科的綜合。這種綜合不僅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能激發創新和創造力。
AI和科技的快速發展確實要求我們重新考慮教育內容和方法,教育系統需要適應新的技術環境,幫助學生獲得未來所需的技能。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完全放棄傳統學科,而是應該探索如何將這些學科與新興技術融合,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所以課綱主導帶引的方向,如果是機械的,純理工的,人文可能犧牲掉,最終的結局如何?不過道德人文往往拗不過科學與實用主義。反而漠視人文,歷史,哲學。這是偏見,而且愈走愈遠。人類會因為現實主義,短視近利,最終遭到科技戲弄與反噬。
圖:國文課本選課內容可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