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膝關節感染腫痛  中國附醫置換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解決

人工膝關節感染腫痛  中國附醫置換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解決
1 48 scaled | 梧棲漁市,美食街,母愛偉大 記者爆料網

【記者爆料網/台中報導】一名81歲江伯伯一年前在外院接受右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三個月前右膝關節腫痛,被診斷蜂窩性組織炎,走路劇痛如同刀割;患者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求診,診斷是人工膝關節感染,醫院移除及置入自行開發的「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術後第二天即可使用輔助器行走。

衛福部統計,台灣平均每年約有1萬5千人次置換人工膝關節,年齡分布在60至70歲,中國附醫骨科醫師林宗立表示,人工膝關節置換是老年人普遍且成熟的手術,成功率高,但偶爾還是會有術後感染的可能性,發生率約1%。

感染主要症狀包括膝關節疼痛、傷口紅腫、竇道化膿及蜂窩性組織炎久病不癒等,若延遲正確治療造成必須反覆手術與拔除人工關節,嚴重者導致關節功能永久喪失。

林宗立分析,慢性人工膝關節感染的標準治療為兩階段手術:第一階段手術為移除人工關節、並置入含抗生素的活動型骨水泥,待感染控制後,再進行第二階段手術移除骨水泥及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可大幅降低感染復發。

2 39 | 梧棲漁市,美食街,母愛偉大 記者爆料網
林宗立表示患者術後復原情形良好。翻攝畫面

林醫師說,與過去靜態型骨水泥相較(膝關節需打直無法活動且需打石膏固定),置入活動型骨水泥的膝關節活動角度大,可減少關節攣縮及肌肉萎縮,利於第二階段重建手術。

江伯伯10月移除人工關節並先置入該院開發的「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術後第二天即可使用輔助器下床行走,膝關節活動度如正常人良好,傷口紅腫也消退,江伯伯直呼: 「原來感染的源頭是人工關節,怪不得蜂窩性組織炎一直吃抗生素治療都不會好」。

3 22 | 梧棲漁市,美食街,母愛偉大 記者爆料網
傳統骨水泥與醫院研發的3D骨水泥。翻攝畫面

推薦新聞

首稿時間|2023/10/25 09:44
更新時間|2023/10/25 09:44

●按讚FB 「記者爆料網2.0
●加入「記者爆料網LINE社群

●本文來自「記者爆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