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江文賓/台北報導】

臺北市立動物園在109年「不對外開放」期間,整個園區經過10天的修整,以煥然一新的樣貌提供遊客更優質的休憩與參觀環境,但是大食蟻獸「口袋莎」竟面臨一個新挑戰!在熱帶雨林區的大食蟻獸戶外活動場,出現了三座高聳的土丘,在土丘上還有一些孔洞,原來是特別為了大食蟻獸「口袋莎」所設置新的行為豐富化設施。
在臺北市立動物園「不對外開放」期間,園區內除了在遊客面各處加緊進行修整,希望在開園後能提供遊客煥然一新的遊憩環境,進行園區整修的同時,提升動物福利當然也是動物園不會忽視的重點。臺北動物園的大食蟻獸「口袋莎」是來自新加坡河川生態園(River Safari)的個體,從小生活在動物園裡的「口袋莎」,過去都是運用牠靈活的舌頭,從方方角角的食盆中取食,保育員也會不定期提供牠球狀的蟻窩或使用水管讓「口袋莎」嘗試不同的取食方式,這回是「口袋莎」第一次面對仿照野外環境所設置的高大「蟻塚」,接受不同的挑戰。
生活在中南美洲以螞蟻、白蟻為主食的大食蟻獸,會使用靈活的舌頭從彎曲狹小的蟻窩中取食,或用牠們的長爪把蟻窩挖開,而修長的身體優勢也有利於在巨大的「蟻塚」中取食。臺北動物園的熱帶雨林區為了提升大食蟻獸的行為豐富度,特別在戶外活動場中運用保麗龍、水泥、白膠和塑膠纖維等材料,仿照製作野外會出現的「蟻塚」,讓大食蟻獸可以藉由這個新設施,展現牠野外的自然行為。
在動物照養上,臺北動物園絞盡腦汁發揮創意,為動物創造各種行為豐富化設施,減少動物在較單調的環境中容易產生的刻板行為,提高動物在圈養環境中的福利,歡迎大家來到重新開放後的動物園,觀察大食蟻獸「口袋莎」如何探索全新的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