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建築的時光築跡:跟Podcast走進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記者 玉女 台北 報導】

都市景觀及建築保存是城市文化底蘊的展現,歷經時代變革的建築,是如何被定義為古蹟?交織於現代城市中的古蹟和歷史建築,又是經歷哪些審議、規劃及修復呢?

為了讓民眾能以更加多元的方式認識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古蹟建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首次與Podcast頻道「建築+」合作,共同製播兩集「文資空中散步特別節目」,邀請文史工作者及建築學者,娓娓道來臺北城市記憶與古蹟再利用的歷程。本集節目「古蹟新生——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前世今生」特別邀請參與此修復計畫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張崑振副教授,由臺北館古蹟建築(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落成的故事為例,暢談文化資產修復再利用的意義。期盼對建築與文化資產有興趣的朋友,在疫情期間能夠聲歷其境,透過聲音的足跡,漫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的建築歷史。

甫於2021年4月正式開館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座落於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與懷寧街口,建築前身為1937年落成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航業有限公司和臺灣省公路局均曾設址於此。2014年獲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定為市定古蹟後,以恢復1937年樣貌為原則,進行古蹟修復,轉身成為攝影及影像藝術的展覽空間。

在展開修復前,此建築為了因應不同時代的使用需求,於1968年時由臺灣省公路局進行大幅度的修建,因此如何考證建築原本樣貌,以進行修復,成為了修復過程的重大挑戰。張崑振老師表示,在生活經驗中,一棟建築依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經過大幅改變外貌的狀況並不罕見。文化資產標的真實保存的機率不高,修復團隊面對的通常都是不同程度改變的結果。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建築外觀上變化最大之處在於,原日本時代頂樓的塔樓被完全拆除,這亦是修復中最具有挑戰性的案例。秉持文化資產保存的原則,首先要回問自身掌握多少資訊和證據,足以支撐修復的決定。幸運的是,塔樓留有建築起造時局部的施工圖和圖說,使得重建得已順利完成。如今,位於建築物西側的塔樓,不僅是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建築的重要標示,亦成為臺灣文化資產古蹟建築修復與重建議題下的獨特案例。

重建後還是古蹟嗎?何謂真古蹟和假古蹟?還有哪些建築修復細節?本集節目已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臉書粉絲專頁、YouTube頻道,以及各大平台上線,更多精采內容歡迎收聽,也歡迎意猶未盡的朋友們,多多利用線上預約參觀方式,走進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細細體會臺北館今生一磚一瓦的精采新面貌。

●常設展:「跨․交․通:從『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到『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https://pse.is/3jmggl

下載展覽手冊,在家感受建築之美➞ https://pse.is/3khufy

●官方網站「建築故事」➞https://ncpi.ntmofa.gov.tw/historic.html

同場加映:

NCPI 線上會客室系列 文資空中散步特別節目

「空中漫步表町通——臺北車站前的建築記憶」 ft.凌宗魁(文史工作者)

➞ https://www.facebook.com/106432464676608/posts/215199520466568/

因應疫情變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自 7 月 13 日(星期二)起,將採提前預約登記制,實施分時分流方式開放預約民眾入館參觀。
預約登記 ➞ https://pse.is/3jnvq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