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大學「傑出教授」張東廸主任幫中醫學生建構最想要的學習環境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脈診」博大精深,是中醫診治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一門高難度分辨脈象的技能;難就難在,「指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眾所週知,把脈是古代中醫累積千年智慧傳承的醫技,後學者要從脈搏跳動的力度、節律、脈率開始摸索,絕非一蹴可幾的;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學士後中醫學系主任張東廸教授的臨床經驗,還必須經過反覆不斷的練習,如此,才能逐步對人體、生命和宇宙的奧祕產生心領神會。

「學問無帝王之路」是張教授博士班指導老師勉勵他的一句話,「學不至狂藝難成」則是引自張教授的書法老師杜忠誥的名言;張東廸教授鼓勵學弟妹們,學問之道無捷徑,不要空想一步登天的方法;唯有透過踏踏實實,一步一腳印的去努力學習,慢慢累積自己的深度和厚度,才有足夠的火候,淬鍊自己的人生。

農曆春節前,張東廸教授利用寒假給授課班級學生加強課程,複習把脈的技巧,竟然有四十幾位同學不約而同出現在安康大樓寂靜的教室裡,「學問無價」青年學子眼神流露求知若渴的熱情;榮獲今年全校「傑出教授」的張東廸主任說,把學生教會、教好,老師責無旁貸。課堂上,張教授告訴學生:「教會您們,哪天也許我要考您們救我」,足見其有教無類之心胸。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必須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與終生學習之方法;張東廸教授的教學理念是,教導學生要會問問題,也要自己試著解決自己問的問題,除了課堂授課外,他還會透過moodle系統,上傳重要之課程論文,讓學生了解社會脈動,學習並非只有在課堂上的lecture內容,也讓學生能很快進入艱深中醫古典經典之學習,培養學生秉持「大醫精誠」,成為術德兼備之醫師。

「傑出教授」各有優良事蹟或特殊貢獻足為杏壇表率,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張東廸教授亦如此;中醫自古以來皆以師徒制傳承醫術,中醫人扮演承先啟後角色,猶如老師傅般將一身絕學傾囊相授,以真誠關懷學生的張東廸教授認為「有量才有福」,他殷切期許學弟妹們能為中醫繼絕學,將老祖宗的技藝發揚光大。

張東廸教授臨床經驗,傳統中醫師的養成,除了典籍與臨床積累下基礎功夫之外,跟著前輩互相交流學習、累積臨床經驗,也可以讓歷史悠久的中醫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為此,張東廸教授大力促成中醫學院「業師計畫」以及創立「經典論壇」;業師計畫的學習內容包含:1.醫病關係2.診所經營3.中醫理論思考與應用4.脈診練習5.中藥臨床應用6.針灸臨床應用7.傷科臨床操作。他熱心幫中醫學生建構最想要的學習環境,化平面學習為立體,學生都很期待也樂在學習。

在這次寒假的集訓中,張教授舉最近治療的一位急性盲腸炎病患,因為長期服抗凝血劑,開刀有其危險性,暫時以抗生素治療,但腹部鼓脹厲害,非常危急,會診了張教授,在中藥的協助下免除開刀而順利出院,藉此例來加強學生之自信心,勉勵學生在學認真學習的重要,也讓學生知道學校的基礎訓練是很重要。

學然後知不足;在臨床教學做中學過程,張東廸教授分享一位中醫學生體會自主學習心得;川崎氏症中西醫觀點與治療~「透過這次報告讓我能夠徹底瞭解中西醫對川崎氏症的治療診斷,做這份報告不太像是上課呆呆地坐在教室聽老師講課,老師講甚麼就聽甚麼,必須自己從無到有一點一滴生出來,從一開始擬定題目到如何運用工具去查詢自己有興趣的資料,到處查詢資料再自己做歸納並且查論文去釐清自己的一些觀念,以確定自己是真的理解這個病的特點還是囫圇吞棗暫存在自己腦海裡而已,川崎氏症在西醫仍然是個不確定病因的疾病,雖然現在已經有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技術能夠大大降低疾病的傷害,但還是會有一些人對其無作用以及產生冠狀動脈瘤,我覺得這些就是我們能夠努力的方向,不只是當西醫的替代療法而已,而是要去試著解決各個疾病,當中醫能做到而西醫做不到的時候,大家就會去肯定中醫的療效試著投入更多中醫的研究,這次在做報告的期間查詢中醫的論文時,就能明顯感覺相比西醫龐大的基數及實驗方法,我們還是有許多改進的地方。」

從授課的現場觀察,學生們與張東廸教授非常的貼近,也非常喜歡實用的教學內容,可以深刻感受到學生有如沐春風的喜悅,私底下也有許多學生藉由網路與老師溝通為人處世與學習要領,藉由這次近距離觀察與學生訪談,便已能看到張東廸教授對學生的付出與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