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輻射立體定位併冷凝燒灼 成功治療高風險型心律不整

SONY DSC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陣發性上心室頻脈是年輕族群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傳統的心室上頻脈心導管電燒灼手術,是使用X光透視心臟定位,將導管放到正確的位置後,找出病灶加以熱燒灼能量治療,成功率雖可達9成以上,病人卻也需要接受輻射線的曝露,對於年輕的育齡族群,具有潛在性的輻射傷害風險。隨著科技的進步,三度空間立體定位儀除了能更精準的定位出病灶外,也大幅降低了輻射線的曝露劑量,減少輻射傷害,對於年輕的育齡族群,更有保護的效果。此外,傳統使用熱燒灼能量來治療病灶時,如果病灶位於心臟正常傳導路徑附近時,可能會同時損及正常傳導路徑,造成不可逆的傷害,而使用新型的冷凝燒灼導管相較於傳統的熱燒灼,可以降低併發症的風險。同時結合上述二項技術來治療高風險型心律不整,在全球非常稀少。臺中榮總報告四位成人病患,使用低輻射立體定位併冷凝燒灼,成功治療高風險型心律不整。

翁小姐(26歲)、蘇小姐(24歲)、張小姐(43歲)及陳先生(63歲)等四人都因為反覆心律不整,經由轉診至臺中榮總心臟內科門診。手術前,醫師研判其心律不整的病灶可能非常靠近心臟的正常傳導路徑(房室結),因此團隊選擇採用低輻射三度空間立體定位儀並使用冷凝燒灼導管來治療病灶。手術定位確認這四位病人的心律不整病灶都位於心臟正常傳導路徑(房室結)的正上方或下方,屬於高併發症風險的位置。在精準的立體定位並輔助冷凝燒灼導管的治療下,成功燒灼掉其病灶,同時未損傷到正常的房室結,治療後四位病人也未再復發心律不整。

臺中榮總心臟電氣生理科主任謝育整醫師指出,三度空間立體定位系統使用在複雜性心律不整治療已經發展多年,然而該技術在陣發性上心室頻脈的應用卻是新的領域,可藉由電阻的改變來偵測定位導管在心臟內的位置,不需要輻射線曝露就可以達到和傳統X光透視一樣的效果,比傳統X光透視的方式精準,也減少輻射量,提升病患安全。臺中榮總李政鴻醫師也說明,傳統電燒灼治療使用發熱的射頻能量,用來破壞不正常的心肌傳導組織,但是如果病灶位於心臟正常傳導路徑附近時,可能會同時損及正常傳導路徑,造成併發症,而使用新型的冷凝燒灼導管,若不慎凍傷正常的迴路,只要馬上回溫,幾乎都可以回復,安全性提高。因此結合上述二項技術,對於病人罹患高風險心律不整,將使手術更為安全,也提升治療成功率。

臺中榮總院長,也是國際心律不整治療權威的陳適安教授指出,這四位病患使用這種結合二項技術於高風險型心律不整的治療方式,在全世界的醫學文獻中,僅有非常稀少的兒童病患個案報告,而同一醫學中心連續四例成功的成人案例更是罕見。台中榮總及嘉義分院的心臟電生理團隊,近年來發展低輻射立體定位電燒灼手術,對於常見的心室上頻脈使用低輻射立體定位技術,109年共服務了22位成人病患,輻射曝露量較傳統手術大幅降低約90%,使得年輕心律不整族群可以在極低輻射線的曝露下,精準完成定位及手術,也提高了病患的滿意。未來臺中榮總及嘉義分院的心臟血管團隊,除了以此技術持續服務中南部地區的心律不整病患,也歡迎全國心律不整病患前來就診。

SONY DSC
SONY DSC
SONY DSC
SONY D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