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玩成癮症人際關係困難 醫呼籲尋求專業回歸正常生活

【記者韋三元/台南採訪報導】台南市安南醫院精神科王文隆醫師認為,「成癮」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可能會造成身心健康及社交生活方面的不良後果,假若無法控制,比如迷戀電玩遊戲無法自拔就叫做電玩成癮,迷戀上網無法自制就叫網路成癮,如是攝取某種物質就稱為物質成癮,如毒癮、酒癮、菸癮等。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電玩成癮加入第十一版國際疾病分類之精神疾病當中,主要症狀為「無節制沈溺於網路遊戲」,「即使有負面效果仍持續遊玩」,而諸多研究亦發現人際關係困難或個性內向或有憂鬱及焦慮症狀的人比較容易「成癮」。
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電玩失調症」列出三大判斷標準:1.失去對於玩遊戲的控制(玩遊戲的頻率、強度、時間都要納入考量)
2.遊戲的重要性高於生活中其他興趣
3.在知悉遊戲會產生負面影響的情況下,仍選擇繼續玩遊戲其實如果單看以上三點,或許很多人都已經有類似的症狀,但WHO對於成癮有更嚴謹的規範,一般來說,上述的成癮指標必須連續出現12個月,嚴重影響家庭、社交、學業、工作,才有可能被診斷為成癮。
今年三月,台灣衛福部也跟進當時WHO最新的草案,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之一,不過現階段還沒有遊戲成癮的健保診斷碼,目前醫生在診斷成癮現象時,會用焦慮症、憂鬱症、衝動控制障礙作為診斷結果,由於台灣採用WHO的診斷分類系統,隨著WHO最新的修訂生效,未來也不排除新增遊戲成癮健保診斷碼。

▲安南醫院精神科王文隆醫師​。​​(記者湯皓宇翻攝)

安南醫院精神科王文隆醫師表示,「成癮可以尋求醫療方面的協助⋯⋯」,因結合多種療法來量身打造每位病人最適合治療方式。由於成癮的成因大多有心理與社會上錯縱複雜原因,所以不像身體疾病可靠吃藥就能緩解改善。如懷疑自身或親朋好友可能有憂鬱症、恐慌症或強迫症,盡速至精神科求助為上,以幫助了解深層及複雜病理機制,從中找出根本原因及治療方向。
精神科常見療法有認知及行為療法,王醫師說。認知療法是指在病人認知上引導其逐漸察覺過度依賴及沈迷於電玩會造成那些負面影響,行為療法目的則是在於希望讓自身注意到自己已經戴有色眼鏡,進而能改善認知扭曲問題、改變自己的思考模式。「成癮」如沒有即時就醫,可能還會衍生其他成癮現象如網路成癮、自閉行為等,並大大影響身體、心理、家庭、社會層面。
​王文隆醫師表示,有這樣的困擾可以到精神科求助,而不是一味的責駡,處罰與禁止,若造成個案選擇化明為暗將更難解決。他也呼籲正在放暑假的學生及家長們,應把玩電玩成癮看成是一種疾病,所以更應迅速就醫,就如同身體疾病一樣,若不及早治療,病情日益嚴重可能性就會增加。大帥在經過幾次心理治療後,真正發現其打電玩背後主因竟是因為缺乏愛及為了填補空虛,在王醫師引導方向後,其更懂愛惜自己身體與學會正向思考,面對困難時亦能更加冷靜來處理,也讓人際關係明顯改善許多,真正邁出電玩成癮的深暗黑淵世界。【南北傳媒新聞網/記者韋三元 湯皓宇/台南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