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國家歌劇院邱瑗與東京藝術劇場野田秀樹 暢談非英語系的表演藝術發展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去年底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受邀欣賞東京藝術劇場(Tokyo Metropolitan Theatre)藝術總監野田秀樹(Hideki Noda)與野田地圖(NODA MAP)新作舞台劇《Q》的首演,並與導演野田秀樹展開一場精采對談,從非英語系國家的戲劇製作如何打入歐美市場切入、到國家劇場的定位與發展等。

《Q》—戲劇與音樂美學的結合
野田秀樹2019年全新創作的舞台劇《Q》,將莎翁經典劇作《羅密歐與茱麗葉》置入日本古代「源平合戰」的背景,結合英國Queen皇后合唱團經典專輯《歌劇之夜》(A Night At The Opera),重新詮釋不朽的愛情故事。

邱瑗表示:「觀賞《Q》的時候,彷彿透過野田先生的眼睛,帶領著我看許多不同風景。」兼具音樂與戲劇背景的邱瑗以香港導演吳宇森的作品為例,闡述音樂之於戲劇的美學結合:「在臺灣,吳宇森的作品被稱為『暴力美學』,他擅長在逼真的武打場景或驚心動魄的畫面搭配優美平和的音樂。在《Q》一劇中,野田先生運用慢動作呈現戰爭慌亂的場景,讓我感受到同樣的反差美學,與Queen的音樂完美結合。」對此,野田秀樹說:「年輕時的創作我使用大量的音樂,藉由與故事同化,讓戲劇隨著音樂發展。而在1992年於英國留學期間,我受到大量的舞台劇薰陶與影響,回國後在創作上抑制音樂的運用,直到我開始導演歌劇,嘗試讓戲劇與音樂建立新的關係,音樂才又再度回歸戲劇之中。」

亞洲舞台劇如何與全球競爭
談到表演藝術如何打破語言隔閡,野田秀樹指出:「許多藝術創作以歐洲為中心,特別是以語言為主體的舞台劇,無論如何總是會想到英文。」然他認為,相較起以英文為中心,不妨嘗試讓文化特色成為創作的題材而更加豐富。邱瑗認同地表示:「語言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媒介,但不見得是一個絕對必要的元素,透過其它媒介也能傳遞故事,讓觀眾投入其中,例如服裝。以《Q》來說,源氏與平氏的服裝風格大反差,即使不懂日文也可以輕易理解兩大家族的性格差異與對立關係。」

臺灣公共劇場的任務
對談過程中,兩位藝術總監也分別針對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的角色與任務分享了各自的看法。野田秀樹指出:「在2009我就職東京藝術劇場的總監職務以前,這裡幾乎沒有自製節目,劇場本身反而比較像是一個租借空間。」隨著政策與環境改變,劇場的角色與任務也漸漸開始有了新的契機。

邱瑗則分享,古典音樂在台灣的發展及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公共任務,其中包括「…運用國家級場館的資源與力量,將臺灣優秀的作品與藝術家送到國外,與國外劇場共同製作、藝術季的合作等,讓臺灣的表演藝術走向世界。」

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季節時鐘
野田秀樹非常喜歡伊東豊雄以「在劇場內也像在室外一樣」的概念設計臺中國家歌劇院,邱瑗也表示:「臺中國家歌劇院確實是個很棒的場館。我們除了致力於藝術與生活結合,也希望讓臺中的每一個人都能欣賞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作品。歌劇院的藝術季規劃更是依據台灣季節時令特色,春天是科技藝術與新媒體創新作品、暑假則是適合全家共賞的音樂劇及親子劇場作品、秋冬以國內外大師經典作品為主。」

邱瑗在訪談最後也邀請野田秀樹來臺,兩人也期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攜手推出共同製作,讓非英語系國家的好作品走出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