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甲子雕鑿功力傳承石藝之美 董炎山師生聯展佳里登場

【 南北傳媒記者:林書齊/記者:黃美香/台南報導】

因臺灣石材原料取得日趨受限,加上中國市場的開放與削價競爭,機械電動雕刻取代手工刻鑿技術,導致本國生產工資成本提高,多從國外進口廉價雕刻品,使臺灣石雕工藝逐漸面臨瀕臨失傳的困境。臺南市政府感於傳統廟宇雕塑隨著時代推移如不加保存,珍貴技藝將隨替代技術發展及匠師老化凋零逐漸消失,必須及時推廣紮根予以傳承,才不致產生斷層滅失危機。因此自2013年起,文資處每年持續辦理「向大師學習」傳統工藝系列活動,開設剪黏、石雕、彩繪等課程,2017~2018年邀請董炎山藝師至白河商工擔任講師,將傳統石雕藝術帶入學校社團,開啟年輕學子對在地傳統工藝的認識。

董炎山藝師為臺南市登錄傳統工藝「石雕」保存者,15歲即投入寺廟壁堵、龍柱、石獅等石雕工作,技術嫻熟,布局構圖獨具巧思,創造出大量感人作品。藝師在創作之餘,基於傳承石雕工藝的使命感,2006年起也與南關社區大學合作授課,傳承石雕技術。在文資處協助下,藝師申請2021年文化部辦理的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影響積極性藝文紓困計畫,開設傳統石雕傳習課程。本次課程涵蓋理論與實作兩部分,從石材種類、工具運用,到美學欣賞、雕刻技法、石材修復等安排足足有152小時的扎實課程,學員從畫稿、打點技法、線條刻法循序漸進完成作品,並於課程結束後舉行這次師生聯展。

董炎山藝師1981年就承作應元宮廟宇石雕工作,刻鑿《狄青戰王天化》、《曹操大宴銅雀臺》、《八駿馬》、《百子圖》、《三獅戲球》等多件石堵作品,運用「剔地起突」、「內枝外葉」等技法,創作整體造景富層次感、作品比例精準,人物的表情神韻、神獸的動作姿態栩栩如生,展現深厚的雕刻功力。40多年後藝師選擇回到應元宮舉辦師生聯展發表會,除了推廣傳統寺廟石雕,也象徵薪傳精神不輟、石雕工藝永續傳承,對他個人、學生及廟宇而言都別具意義。文資處表示,董炎山藝師主持傳統石雕課程傳承石雕工藝,師生聯展則讓更多民眾能近距離觀賞石雕鑿刻的精采作品,感受石雕藝術之美。

「董炎山石藝薪傳師生聯展」自即(5月15)日起至7月17日在佳里應元宮旁的漳洲社區發展協會2樓展示,本日開幕首日於應元宮廟前廣場還舉辦有開幕活動,邀請全國所有愛好傳統工藝的朋友來到應元宮這座具有董炎山藝師豐富作品代表作的廟宇,共同來巡禮臺南珍貴的傳統寺廟石雕藝術。

這篇文章 用一甲子雕鑿功力傳承石藝之美 董炎山師生聯展佳里登場 最早出現於 南北傳媒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