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還有一口氣 竹編藝師劉明智燃燒餘命重製先民文物

1,169
只要還有一口氣 竹編藝師劉明智燃燒餘命重製先民文物

(記者 邱嘉琪 嘉義報導)嘉義縣竹工藝保存者劉明智藝師投注竹編領域超過一甲子,從古早農用、居家用竹器,慢慢轉型至文創珍品,以一己之力,不斷創作與教學,現年79歲的他發願在有生之年,要重製185種竹器,盼留給後世寶貴的文化資產,劉明智說,只要還有一口氣在,絕對要把竹編技藝傳承下去。

▲劉明智為嘉義縣竹工藝保存者。(圖/記者邱嘉琪攝)

嘉義梅山鄉安靖鄉水井仔竹編藝師劉明智,現年79歲,從事竹編工藝逾一甲子,其自幼跟隨父母編製米籮,並受鄰人竹編技藝吸引而產生興趣,憑靠自悟自學與不斷鑽研,累積數百件作品,元素跨越古今,囊括食衣住行育樂等領域,劉明智手藝精湛,大至曾參與2018嘉義燈會、總長2丈的大水牛,小至僅10元硬幣大小的火籠等,都難不倒他,手藝精湛令人折服。

▲劉明智擅長製做精巧版竹器,圖為10元硬幣大小的縮小版火籠。(圖/記者邱嘉琪攝)

竹編器物能溯源、探究先民生活軌跡,但自紙箱、塑膠類製品興起後,竹編產業與藝師走向凋零,仍守住竹編技藝的劉明智,於112年獲嘉義縣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嘉義縣傳統工藝-竹工藝保存者,伴隨榮耀感而來的,是深深的責任感,劉明智說,身為竹工藝保存者,深感責任重大,將盡力重製各類竹編器物,為後代留下文物見證,他強調,只要還有一口氣在,絕對要把竹編技藝傳承下去。

▲劉明智改良竹製農具畚箕為裝飾用品。(圖/記者邱嘉琪攝)

劉明智為重製竹編器物列下清單,共有畜養、儲藏、加工、運輸、宗教、廳堂、育兒、飲食、廚房、捕獵、照明、建築、造紙、家具起居、農業、收成、童玩、生活、婚嫁、竹字匾及樂器等21類185項。今年開春,劉明智以兩個月時間,費盡心思完成迎娶竹轎一頂,展現其想為後代留下珍貴文物的決心。

▲劉明智打造「竹花轎」,展現重製古早竹器的決心。(圖/林玟均提供)

劉明智從海拔1400公尺取下孟宗竹,剖片折彎載回家,再細剖後,用竹篾編製花轎外層,轎身和新娘竹椅結構皆特別加強,竹片亦經過蒸煮加工,更耐保存,外加喜帳點綴,整頂花轎喜氣洋洋,劉明智說,「做這頂花轎最大的願望,就是要祝福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且後代可以看到並了解,這就是以前古禮迎娶時,新娘乘坐的花轎。」

▲退休老師林玟均協助劉明智竹編記錄與推廣。(圖/記者邱嘉琪攝)

退休老師林玟均兩年前經梅山文教基金會邀請為劉明智竹編做深度專訪而結緣,林玟均感佩於劉明智對竹編創作的手藝與貢獻,主動協助劉明智竹工藝的記載與推廣,林玟均說,劉明智年事已高,發宏願重製古早竹器,平時還不忘教學傳承,藝師精神令人敬佩,期盼在公部門和社會的助力下,能成立竹藝文化館,讓愈來愈罕見的珍稀古物能好好被保存與看見。


熱門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