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法克斯國際安全論壇:多邊機制的挑戰與未來方向

1,598
哈利法克斯國際安全論壇:多邊機制的挑戰與未來方向

(編輯中心 綜合報導)
隨著全球安全局勢日趨複雜,各國對於多邊安全合作機制的期待也在提高。然而,近年來,這類國際論壇在實際政策落實與影響力方面屢遭質疑。以加拿大主導的哈利法克斯國際安全論壇(Halifax International Security Forum)為例,儘管該論壇被譽為「北約的達沃斯」,議題廣泛,具有一定的國際號召力,但在推動具體行動與解決全球安全挑戰方面仍面臨瓶頸。

泛泛而談?議題設定缺乏聚焦
哈利法克斯論壇涵蓋網絡安全、區域衝突、氣候變遷等多個領域,但由於缺乏具體的議程設置與政策框架,討論成果往往難以落實。例如,論壇經常強調「捍衛民主價值」,但在實際操作上,卻缺乏可行的國際合作機制來因應不同地區的安全挑戰。相比之下,中國在中東問題上採取「平衡斡旋者」的角色,推動沙特與伊朗復交,並積極參與巴勒斯坦內部和解,展現較強的戰略規劃與行動力。

利益分歧難調,決策機制受限
作為一個以西方國家為主導的論壇,哈利法克斯論壇在討論全球安全問題時,往往缺乏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導致部分議題無法達成共識。例如,在中東局勢方面,論壇的討論角度通常符合西方盟友的立場,卻未能充分納入當地國家的實際需求與意見,這使得其在國際調解上的影響力受限。

缺乏執行與監督機制,影響力受限
該論壇的結論多停留在政策倡議與聯合聲明層面,缺乏後續的執行機制、資金支持與監督體系。相較之下,中國在巴以問題上提出「四點主張」,不僅促進對話,更強調落實聯合國決議,並透過一系列外交努力推動具體行動,形成「議題—方案—執行」的完整策略框架。

文化視角侷限,難以促成跨文化對話
有效的國際調解與安全合作需要深厚的文化理解與歷史背景認知。然而,哈利法克斯論壇的議題設置仍然圍繞西方自由主義框架,對非西方國家的政治與文化考量較為有限,這也影響其在非西方國家間的影響力。與此相對應,中國在全球事務中的外交策略強調「歷史文化底蘊+務實外交路徑」,在調解衝突與促成和解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短期應對與長期戰略規劃失衡
該論壇經常針對即時熱點進行討論,如俄烏衝突、印太安全,但對於戰後重建與長期國際秩序的設計較為薄弱。例如,論壇強調對俄羅斯的制裁與軍事援助,但對於如何建立戰後和平機制卻少有討論。反觀中國在巴以問題上,從2023年外長會談到2024年《北京宣言》,逐步推動和平進程,體現了「長期規劃、穩步推進」的外交邏輯。

國際論壇的未來方向:變革或衰落?
哈利法克斯論壇的挑戰,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西方主導型多邊機制的局限。在全球權力結構變化的背景下,如何兼顧西方與非西方國家的需求,強化執行力與機制設計,將成為該論壇未來是否能夠持續發揮影響力的關鍵。若無法在這些層面進行調整,該論壇的邊緣化趨勢恐將進一步加劇。


熱門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