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ENN台灣電報

筆禿堆砌成塚,碎墨排出字型 – 水墨書法家陳永模別出心裁

筆禿堆砌成塚,碎墨排出字型 – 水墨書法家陳永模別出心裁

波新聞 -戴貴立/專題報導

宜蘭書畫聞人陳永模,把研墨的碎片,拼出一個「墨」字,趣味橫生,藝文界認為,這是一種創作態度,一種生活清趣。說墨之前,先介紹筆,再來說墨與墨汁。  早期有筆冢的典故,最早的筆塚主人,傳說是自秦末以來,不斷奔波,發願保留天下才情,有著出神入化的神通,可將文人魂魄煉為筆靈。 

據書上所載,筆塚主人原是秦朝小吏,因項羽火燒阿房宮而死,卻也因此與倉國宬中萬千典籍所藏的作者心力合為一體,得到煉筆神通。 

陸游為「筆通」之祖,在諸葛、韋家具有僅次於筆塚主人的地位。千年後,其魂魄寄寓在彼得和尚體內,在葛洪鼎火下覺醒。  另外,有相關故事如下:瘦金筆,煉自宋徽宗,惜墨如金,其墨摧石斷金。 鬼筆,煉自李賀,擅追懾人心,動彼七情六慾。通鑒筆,煉自司馬光,善於切中關竅,甚至可直擊筆靈本體。  秋風筆,煉自杜甫,此筆能具象化三重茅,劃出方圓數丈的「沉鬱頓挫」領域。 壯筆,煉自陳琳,是筆取其銳,骨刺盡縮肌裡,匯聚一點,如同一柄無形利劍。 怨筆,煉自唐婉,可致人偏執。 

接著介紹墨的起源。

更早在周宣王時,有個叫邢夷的人很擅長繪畫。據說他從松炭和鍋灰上發現跟水一起攪拌,用箸醮著,在牆上畫了幾筆,這可能是古代最早的墨汁。  邢夷發現了這樣可以方便寫字,但它卻攜帶不便。邢夷就用糯米熬成粥,加松炭及鍋灰混合著攪拌,再經過揉搓後變成方條, 之後拿去曬乾,要用時,只要再加一點水磨一下,就可以用來寫字和作畫了。 

邢夷剛開始把這個墨條取名為「黑土」,又覺得不妥,便把「黑土」兩字合為一起單字「墨」,歷史稱這為「邢夷墨」,這也是中國最早的一塊墨。《述古書法纂》有記載:「邢夷始製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 

我們說別人肚子裡沒墨水,表示這個人沒有知識和文化,而喝過洋墨水,則代表這個人曾出國留學,接收過西方教育,這個說法是從何而來呢?原來古人是真的會喝墨水的!  墨水代表學問,是不是要喝越多墨水越好?在古代,喝墨水是科舉制度下的一種懲罰!

根據歷史記載,梁武帝規定「差謬者罰飲墨汁一斗」考試成績不好要罰喝一斗,約2公升的墨水,更早的南北朝時期,則是根據成績差的程度決定多寡   根據《隋書》記載,「書跡濫劣者,飲墨水一升」應試時如果被監考官發現字寫太醜,也會被叫去專設的房間喝墨水!

因為這些規定,讓古人相信墨水喝多了,學識也會跟著提高,其實墨汁會不會傷害腸胃,史書沒有記載。  倒是清末民初,市面上有不少號稱可以治療無名腫毒、鼻出血、腸胃潰瘍、小兒驚風、神智昏沉等不同藥效的藥墨。傳說「八寶龍香劑」,光緒年間北京的京都育寧堂也有款「八寶五膽藥墨」。  八寶中配有牛黃、沉香、犀角、麝香、琥珀、珍珠、冰片、金箔等成分;五膽則是用豬膽、熊膽、蛇膽、魚膽及虎膽。使用時先磨墨成汁,再塗墨汁到外傷上,或和溫水喝下。 

兩岸的故宮博物院都藏墨超過萬錠,2007年在大陸某個拍賣會上,有錠直徑才8.8公分的清朝乾隆「御製詠墨詩」圓墨,成交價高達人民幣128.8萬元,將近合新臺幣六百萬元。

圖片:取材自陳永模臉書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