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ENN台灣電報

ATCT公開聲明表示《畫風與主觀因素》 針對典藏提出「倜儻筆墨」疑點(三)

ATCT公開聲明表示《畫風與主觀因素》 針對典藏提出「倜儻筆墨」疑點(三)

(民生好報 記者 江文賓 台北報導)
「倜儻筆墨」特展質疑聲浪不斷,ATCT(美台古文物藝術及創新科技研究發展交流協會)特別針對典藏雜誌所提出的爭議問題做公開聲明書發表,告知民眾他們所做的科學鑑識步驟與方式,ATCT是如何辨別的藝文作品。

針對典藏雜誌於7/29時於官網所發表之《疑點重重的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特展「倜儻筆墨」:我們看到了什麼?》一文中,提出爭議作品,ATCT就其提出的疑問點,聲明其畫作鑑定方式與步驟,讓社會大眾了解協會的「科學鑑識」是建立在客觀的方法上,並有一定的標準步驟進行。

ATCT 8/1的聲明書針對《畫風與主觀因素》「科學鑑識」步驟方式,說明內容。

ATCT 8/1的聲明書針對《畫風與主觀因素》「科學鑑識」步驟方式,說明內容如下:
畫風,透過出版的書籍和網路大數據資料,分析比對畫家的畫風,找出其畫風慣性。以下以常玉和林風眠為例。

常玉,東方水墨畫以毛筆作畫,講求落筆的「起、承、轉、合」,線條要「快、狠、準」。常玉直接將東方水墨畫的筆法,用西方油畫的平筆表現,且通常一筆到底。因此在常玉的畫作中,可以看到類似水墨畫的起筆「頓點」,轉折處或收筆處會有油畫顏料沉積類似「積墨」痕跡,常玉畫作中油畫顏料的沉積是因為「頓點」和收筆或轉折,而不是西方傳統油畫慣用的「平筆堆疊」方式;在筆上顏料使用過程中,常玉不會因為顏料減少讓顏色變淺而馬上再沾顏料,而是繼續勾勒至顏料用罄,自然而然產生出類似水墨畫中濃墨和淡墨的效果,讓線條直接有色彩陰暗對比。落款筆跡部份,比對國立歷史博物館、其他現存常玉作品和這次展出藏品的簽名,常玉並非簽名印款都次次有力,以筆跡鑑定而言,同時參考油畫和水彩不同材質畫料,手腕會需要的力道不同,因此在油畫上的簽名不會每次都相同。最重要的仍是要了解其簽名特性,在法文簽名時,會是大寫的「SAN」,通常搭配小寫的「yu」居多,且通常常玉會使用畫作收尾時的顏色來落款。

林風眠,畫中盡情扭曲、變形、疊加、組合各種幾何圖形,是林風眠先生的標準慣性畫風。此幅林風眠以水彩方式創作油畫,先以平塗法畫出色塊再用粗筆勾勒邊緣,最後以水粉(水彩作畫方式)勾勒人物髮冠裝飾等,線條力道十足、充滿彈性,勾勒之筆峰腕力十足、線條細膩,是為中峰之畫法,可見林風眠先生此時處於中、壯年時期,落筆時完全沒有猶豫。油畫顏料與近代有用丙烯塗底會上光的畫料不同,是林風眠先生慣用的調色方式,讓油畫顏料呈現出類似水彩的水粉感,因此油畫顏料因年代久遠氧化後,手觸之會稍微有脫色現象。落款筆跡部份觀察其起筆與轉折處,「林」字的二豎筆先寫,再寫橫畫,寫「林」字最後一撇時會一起寫「風」字第一撇,簽名筆峰腕力十足。

主觀因素,查證藝術家當時心理和生理狀況,參考現有的網路數據資料,判斷此幅畫作是藝術家狀態好或狀態較差時的畫作,再來對藝術家的作品進行分等級。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