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ENN台灣電報

中國中山大學開發鼻咽癌個體化治療新策略:實時動態監測復發風險

中國中山大學開發鼻咽癌個體化治療新策略:實時動態監測復發風險

波新聞─陶泰山編輯

新華社報導,中國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26日宣布,該中心團隊利用一種血漿中的生物標誌物,實現鼻咽癌治療效果和復發轉移風險的實時動態監測,有望為鼻咽癌個體化治療提供新策略。相關論文發表於最新一期國際醫學期刊「癌細胞」。
論文作者、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孫穎表示,腫瘤患者的複發轉移風險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抗腫瘤治療的進行,動態地發生著改變。理論上,重復進行腫瘤組織活檢是獲取相關資訊最直接的方法,但是這種有創性檢查患者接受度低,臨床應用受到較大限制。
為了探索更簡便、可靠的手段來準確、即時地監測抗腫瘤治療療效和患者復發轉移風險,研究團隊以鼻咽癌作為研究模型,開展一項前瞻性、大樣本的觀察性隊列研究。
論文第一作者、中大腫瘤防治中心博士後呂佳蔚說,鼻咽癌與EB病毒感染密切相關,鼻咽癌細胞會釋放一種名為「遊離EB病毒DNA」的物質進入血液,這是鼻咽癌的重要生物標誌物,可以透過採血進行檢測。
該研究招募了1000例接受根治性放化療的鼻咽癌患者,採集受試者的治療前、誘導化療、放療等不同治療節點的周邊血液加以分析。結果顯示,在抗腫瘤治療中,遊離EB病毒DNA濃度的動態變化與患者的治療療效和復發轉移風險之間呈現出密切的連結關係。
根據該研究結果,治療過程中,遊離EB病毒DNA濃度在誘導化療期間或放療期間實現快速清零的患者,腫瘤在誘導化療或放療一開始則迅速縮小,治療響應性好,3年無病生存率高。相反,治療過程中游離EB病毒DNA濃度持續未清零的患者,腫瘤則難以消退,甚至增大,治療反應性差,3年無病存活率低。
孫穎說,既往治療模式,鼻咽癌患者一律接受誘導化療+同步放化療,過程中治療策略不會改變。這項研究表明,在相關生物標誌物的指導下,鼻咽癌治療可適時增加或降低強度,抗腫瘤治療模式有望走向個體化。

圖:淋巴結內的轉移性鼻咽癌。維基百科

Exit mobile version